恩师李士谔教授二三事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学生 张海澜

1980年代,我有幸在李士谔教授实验室(生化酶组)学习、工作六年。光阴似箭,30年一晃而过,先生的音容笑貌却永留心间。

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有机化学家和生物化学家。囿于当时国内条件,实验室里很多试剂都是先生带领我们合成或纯化的。记得有一次,我在先生指导下合成试剂。实验中我急于求成,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做。先生发现了,对我大吼一声:“你这是犯规!”我吓了一大跳,站在那里手足无措。先生虽然生气,但还是耐心地教我如何操作,看着我一步步 把实验做好。现在回想这件事,不能不为先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所折服。恩师的严格训练,为我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我毕业留组不久,出国潮就来临了。那时师兄、师姐都到国外进修去了,我本应协助先生做好科研工作。可是,我也想趁着年轻出国深造并且开始联系国外单位。先生得知此事并未留难,而是热情支持。他为我写了推荐信,并为我选择国外进修单位出谋划策。记得我办出国手续需要先生签署意见,而他正在郊外的宾馆开会。我带着表格急匆匆地跑到宾馆找他,他却没有抱怨我的唐突,而是立即拨亢填写我带去的表格并签了字。后来知道,先生曾经这样谈过实验室人员出国的问题:“要是为了组里的工作,我真不愿意让他们走。可是为了他们的前途,我又不能不让他们走。”先生如此关爱青 年,提携后学,怎不让我感激万分?

最后一次见到先生,是在美国的圣荷西。几位师兄弟和酶组同仁在此小聚,为旅居此地的先生庆贺80华诞。我刚进门,红光满面的先生就迎过来,轻轻捏捏我的脸颊说:“小张,你还是那么胖!”那一温馨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。记得那个晚上,先生侃侃而谈。他思路敏捷,风趣幽默,豪爽的笑声感染了每一个人。他翻阅着为他庆寿而出版的论文集里边收入我一篇文章)对我说:“你的文章我看不懂啊。”我知道,这是他对我的鼓励与鞭策。临别时,我们手持“红宝书”(即论文集)与先生合影留念。谁又料到,这一别,竟然要天人永隔!

我经常想,先生这一生辛勤耕耘,桃李芬芳,他对我们这些学生究竟有什么样的期望?而我们,又要怎样做才不会辜负他的期望?如今先生 已驾鹤西行,令人哀思无限。遥望蓝天,我想对恩师说:我一定会遵循先生的教诲,效仿先生的榜样,坦坦荡荡地做人,踏踏实实地做学问。我想,这绝不仅是我一个人的心声。

学生张海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