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默为生命科学献身的李士谔恩师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学生 王智

默默为生命科学献身的李士谔恩师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学生 王智

        理应今天是悲痛的日子,但由于恩师在他的一生中,在几次难以忘怀的时刻,都能挺而走险,逢凶化吉:如在70年代无情地电击,几乎丧命,最终只留下手的残痕;在80年代后,相继中风,心肌梗死,甚至面积达1/4; 还有心脏支架,颈动脉手术等等。。。。。。 这些夺命的残害,教授都一一排除,顽强而乐观地生活到了94岁,可以说寿终正寝,在无痛苦中离开了我们,真是命大福大。所以,我们应该化悲痛为庆祝!

    此刻,我以仰慕和极度缅怀的心情,追思我们的恩师李先生。

1.  扎实的基础教育:

    在1942年 毕业于举世闻名,人才辈出,诺贝尔 获得者的摇篮------昆明西南联大 化学系,随后进入金陵大学,在著名生化专家戴安邦的指导下,获得硕士学位。

    1948年赴丹麦留学,在闻名于世的,发明了微量测定蛋白质和酶活性的著名实验室工作,并发表了有关磷酰胺酶生化性质方面最早的论文。

    1950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(UT, Austin),攻读博士学位。研究有关“磷酰胺酶的底物合成和酶的动力学特征”,得到非常有价值的结果,发表在美国权威刊物,并被细胞及组化类的专著所引用。由于成绩突出得到了“SIGMA 金钥匙”奖。 1954年获得了博士学位。

2.卓越的科研成果:

    1955年不顾美国政府的阻扰, 毅然回到祖国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之后与协和医院合并, 现称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生化系,系副主任,首批带研究生的三位导师之一。

    回国初期,仍继续研究磷酰胺酶的工作,并又开展了磷蛋白的磷酸酶,此酶与蛋白磷酸激酶一起,是在调节多种生命现象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仍是现今国际上前沿课题及其热点。

    1957年响应理论联系实际的号召,转入人的肿瘤酶学研究,首先用酶学方法建立了宫颈癌诊断指标,如:透明质酸酶等灵敏准确生化指标,获卫生部奖励。

    文革前,率先建立了诱导酶的动物模型,首先发现色氨酸吡咯酶的活性及酶蛋白的诱导改变是由于mRNA 水平的改变,这对癌变过程中,异常的基因表达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新理念。这无疑是进入国际上先进行列,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课题。(由于文革退迟了十年才发表)

    文革后,又首先建立了化学致癌物诱发肝癌的动物模型,发现了在癌变过程中,多种酶活性的改变,特别是增殖酶及分化酶呈规律性的改变,与人的发育过程中相反,两者有负相关,并具有协同的异常调控作用。

    70年代末择选了一对增殖酶(ACT)与分化酶CPS 作为肝癌癌变的酶指标,并进行系统地深入地研究。

    从酶活性->酶蛋白->酶蛋白的合成->酶的基因库建立及基因片段的筛选->酶基因表达及调控->以致染色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等,逐步深入地研究; 并结合癌基因(N-ras)和抗癌基因(RB)的异常表达及调控方面的结果,阐明了癌变原理的分子基础,提出了癌变研究的新理念,开辟了癌变研究的新途径。为此受到卫生部的奖励。

    总之,不难看出李先生的一生,是为科学献身的一生,是当之无愧的著名生物化学专家,肿瘤酶学开拓者,癌变原理分子生物学专家。

3.  充实的科学生涯:

     李教授的一生是非凡的一生,充实的一生。在他的科学生涯中,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美好的回忆。

    参加了很多次欧洲,美国,亚洲等举办的国际会议,展示他的研究成果。呕心沥血培养了50多位专业人才。发表了近百篇的有价值的科学论文。撰写“肿瘤分子生物学基础”多部书籍及综述文章。参与百科全书编译工作。担任卫生部医学委员会委员,中国生化理事会理事及编委,中国肿瘤学会理事等要职。

4. 崇高的科学风范:

    非常勤奋 —— 李教授非常勤奋,永不知疲倦地追求他的理想。他常对我们说:他早期年轻时为攻读博士学位,在酷热的德州,常常关门穿着短裤,不分节假日地在实验室工作着。他在晚年近80多岁,早已是退休的老人时,仍带着午饭在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图书馆从早到晚地看书,查文献,用他残疾的手,一字一字地手写出了几万字,最后完成了他“癌变原理的分子基础”最新进展的文稿, 并在国内的期刊上,发表了这些综述文章。

    治学严谨 —— 教授的治学严谨是很难能可贵的。对工作人员,学生一直要求数据可靠,论证准确,论文中一字一句,甚至标点符号,都不得有误。

    民主治学 —— 教授的民主治学精神,人人赞赏。在他的实验室学术气氛十分活跃,在实验选题中,大家充分讨论,争论不休,甚至争到面红耳赤。所以,教授在他科研选题上,具有创新性,独特性,前沿性,这点是大家公认的。

    教授的一生是高风亮节,光明磊落,秉直诚恳。今天他离开了我们,他的这些美德,却将一直激励着我们,影响着我们。让这些美德精神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,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。要像他那样脚踏实地的工作,堂堂正正地做人。

    教授您走了,永别了,望您一路走好,安息吧!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学生: 王智